
微信公众号
期刊介绍
《生态经济》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全球创办较早的生态经济领域学术研究类刊物,由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合办,《生态经济》编辑部出版。
《生态经济》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中国农林核心期刊A类,202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24年《生态经济》杂志复合影响因子为4.993。
《生态经济》杂志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大16开本,230页,每月1日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4407,国内统一刊号:CN 53-1193/F,国内邮发代号:64-54。
欧盟多举措加强空气污染治理
侯晓丽;杨英法;欧盟近年来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持续推进系统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自2005年以来,欧盟主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PM2.5的排放量显著下降,整体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欧盟对来源自农业的氨气和甲烷排放控制乏力,跨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空气污染仍是欧盟重大环境健康风险之一。为应对挑战,欧盟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法律与监测机制、推广减排技术以及推动跨国协同治理构建综合应对框架。欧盟的“零污染行动计划”框架提出了到2030年显著降低污染排放、2050年实现“几乎无污染”的环境愿景,但在农业减排、城市治理、法律执行及跨领域协同等方面仍面临不小阻力,未来治理成效也有赖于各成员国履责能力与治理机制的进一步整合和强化。
荒漠化影响全球近一半人口
吴洁;余灏哲;刘雨青;荒漠化是当今全球土地退化的最重要形式之一,目前全球陆地40%的土地已经退化,影响到全球近一半人口。自然因素为土地荒漠化提供了温床,而人类活动则是直接催化剂和加速器,两者相互交织叠加,使全球荒漠化形势愈演愈烈。土地荒漠化不仅破坏自然生态系统,降低土地生产力,还会引发粮食危机、经济损失、社会动荡和公共健康风险。目前,国际社会通过法律、资金、技术和社区参与等手段积极应对,其中代表性项目包括非洲“绿色长城”、中亚咸海治理等。中国荒漠化形势严峻,但近年来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生态移民、滴灌节水等多项措施实现了“绿进沙退”,这些举措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我国全面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程利滨;2025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这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丽河湖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举措,更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十年来,我国水污染治理取得了突出成效,各项治理机制、数据支撑体系等日趋完善,但也存在水污染治理协同性、统筹性、联动性不足等问题。《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基于清单管理和目标细化的需求,致力于提升水生态环境治理的协同性和统筹性及完善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的保障机制。全面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进民生福祉和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具有重要价值。未来,在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过程中,要树立“四美”理念,分区域针对性综合施策,加大重点流域治理的协同力度,强化科技赋能的支撑效应。
“两山”理念的提出缘起、发展历程和浙江实践
沈满洪;冯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简称“两山”理念)是对“只要经济增长,不要环境保护”的传统经济增长观和“只要环境保护,不要经济增长”的环境保护观的超越。“两山”理念诞生的现实背景是遭遇“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引致的“成长中的烦恼”。“两山”理念经历了人类关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认识的“三阶段论”,并升华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三个重要论断”,最终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浙江省践行“两山”理念经历了“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诗画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迭代升级。二十年来,浙江省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做大绿水青山;坚持绿色发展,持续做高金山银山;坚持共建共享,持续做好生态共富。浙江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弘扬“接力棒”精神,展现“出头鸟”姿态,运用“系统论”方法,采取“组合拳”招数,凝聚“群贤汇”合力。
“两山”理念的政策脉络、实践成效与发展趋势
董战峰;徐彩瑶;2025年正值“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这一理念在二十年的实践进程中,重塑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范式与行动框架。论文基于生态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多元学科理论系统阐释“两山”理念的理论内涵与逻辑,深入剖析政策脉络与演进特征,从“绿水青山”保护修复、“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金山银山”可持续转化保障三方面总结实践模式与成效,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提出五大核心任务及五大发展趋势,为深化“两山”理念实践、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参考。
新质生产力的减污降碳效应研究
李德山;贾子萱;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重要举措。论文基于2012—2022年中国27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深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对减污降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促进减污降碳,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促进先进制造业集聚是新质生产力提升减污降碳效应的重要路径。(3)新质生产力对减污降碳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在非资源型城市、高金融发展水平地区、高基础设施水平地区、非老工业城市及大型城市更为显著。(4)新质生产力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能够直接促进本地区减污降碳,还能通过空间外溢作用间接带动邻近地区减污降碳,且对减污和降碳分别存在约150千米和200千米的空间距离衰减边界。研究结论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促进减污降碳的内在机制与空间特征,为“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践启示。
“双碳”目标下制造业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和向朝;许洁;代飞;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转型至关重要,而科学的环境绩效评价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论文基于2020—2023年连续披露相关信息的16家制造业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涵盖碳排放管理、资源效率、绿色技术、环境合规、社会影响和循环经济六大维度且适用于制造业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并选取云铝股份、海螺水泥、宁德时代和金风科技四家龙头企业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指标体系在评价应用中的实际效果。结果显示: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全面科学地反映企业环境绩效水平;主客观融合的权重赋值方法提升了评价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实证分析揭示了不同行业企业的环境绩效及改进方向。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环境绩效提升需企业、行业协会与政府三方协同发力:企业应将评价体系嵌入全流程管理,通过技术创新与合规管理提升环境绩效;行业协会需制定统一标准、搭建共享平台,强化绿色治理协同;政府应完善政策法规,构建“评价—激励—监管”闭环机制,依托数据质控体系推动政策落地,助力“双碳”目标在制造业有效实施。
生态足迹的演化规律及人文驱动因素——来自长江重点生态区与黄河重点生态区的异质性分析
李先敏;李世祥;史见汝;白俊;中国正处于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期,探寻其绿色共存路径是把握窗口期机遇的关键,长江与黄河重点生态区是多项国家战略的落地载体,针对性缓解区域生态压力对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异质性分析视角,揭示2000—2022年长江及黄河重点生态区的生态压力时空演化情况,识别生态压力“居高不下”及层次差异的共性与特性人文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全国生态压力呈现“动态上升、中北部聚集”的时空演化规律。(2)化石能源和建设用地对生态压力“贡献度”较高。(3)经济富裕程度、能源强度是区域生态压力的共性人文驱动因素。(4)能源强度、人口规模、人口质量与人口分布则是造成区域生态压力层次差异的特性人文驱动因素。(5)政府绿色发展关注度通过弱化经济富裕程度、能源强度与生态足迹的正向关系,间接缓解生态压力。
长三角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实现路径及提升策略——基于fsQCA的组态分析
张美珍;王晓珍;付文凤;基于“技术—制度—市场”的逻辑框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解析长三角区域内41个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形成的复杂机理及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失衡问题,探讨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的多元路径,及技术、制度和市场因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效果,给出了绿色技术创新在长三角城市层面的机理解释。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是多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技术、制度和市场条件中任一条件均不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存在三种绿色技术创新形成的路径,分别是“资源充裕型”“环境规制—均衡型”“技术—制度型”;规避路径有两条,为“多因素匮乏型”和“技术—市场匮乏型”;研发投入在此过程中至关重要,环境规制和财政支持的作用具有互补性且存在城市差异。研究结论可拓展绿色技术创新相关研究,为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政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杭州市居民绿色生活方式转型水平测度以及影响因素
汪宗田;游晨楠;陈军;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识别杭州市居民绿色生活方式转型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DPSIR框架构建了包含19个评价指标的区县尺度居民绿色生活方式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宏观统计数据,使用EWM-TOPSIS模型开展了实证研究。得出杭州市居民绿色生活方式转型状态不断得到改善,绿色发展已见成效;但杭州市东西部、市区与县、城镇与农村间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居民绿色生活方式转型存在脱节问题,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此提出优化调整结构,从顶层设计角度推动绿色生活方式转型;推动数字化绿色技术创新,加强绿色生活方式宣传引导;筑牢自然生态本底,强化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活的联结等建议,以期实现浙江省绿色高质量发展。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通过跟踪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 ,将它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类型的面积 ,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 ,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计算模型 ,分析总结了模型的优缺点。
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
邓小海;曾亮;罗明义;如何提高我国旅游扶贫的精准度是旅游扶贫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提高旅游扶贫的精准度,就必须对旅游扶贫进行精准识别。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探讨旅游扶贫精准识别以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精准化,对今后的旅游扶贫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精准扶贫的背景出发,阐述了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的概念及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和旅游扶贫项目识别两方面的内容,最后提出了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的市场甄别机制和"意愿—能力"识别模型及旅游扶贫项目识别的"RHB"框架。
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
黄文胜;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文章初步介绍了低碳、低碳经济、低碳旅游的概念和内涵,依据台湾坪林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创建低碳旅游景区,推广低碳旅游理念,实践低碳旅游行为,为创建低碳城市打好基础。
“绿色金融”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何建奎;江通;王稳利;“绿色金融”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发展“绿色金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进步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外的“绿色金融”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却相对落后。因此,现阶段我们应首先营造全社会的绿色文化,加强全社会对绿色价值的认同,增强环境责任感;其次,应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具体的实践。
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
邓小海;曾亮;罗明义;如何提高我国旅游扶贫的精准度是旅游扶贫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提高旅游扶贫的精准度,就必须对旅游扶贫进行精准识别。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探讨旅游扶贫精准识别以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精准化,对今后的旅游扶贫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精准扶贫的背景出发,阐述了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的概念及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和旅游扶贫项目识别两方面的内容,最后提出了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的市场甄别机制和"意愿—能力"识别模型及旅游扶贫项目识别的"RHB"框架。
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及绿色转型研究综述
郑德凤;臧正;孙才志;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及环境损失日益增长,地球生态系统承受的负荷逐渐加大,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自然资源及环境容量制约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作用。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有关绿色经济以及有关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研究成为有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应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总结了有关绿色经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绿色发展战略与政策及其驱动/制约因素、绿色转型评价理论方法及其实践应用研究等,最后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并展望了我国未来相关研究的关键和热点。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问题及对策——对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经验的借鉴
王子彦;丁旭;文章分析了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现状及问题,认为城市管理观念落后、垃圾分类回收研究的缺乏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是阻碍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步伐的主要因素。同时,讨论了值得借鉴的日本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成功经验。
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
陈兰芳;吴刚;张燕;张仪彬;垃圾分类回收在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3R)三种方式中属于再使用和再循环的范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促使更多的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回收,以及最终又能在分类后回收到多少垃圾?前者是垃圾分类回收政策效应的微观反映;后者则是垃圾回收利用体系规划的数据基础,决定该体系各环节所需设施设备的规模、数量,并影响城市空间布局,这些都属于居民回收行为研究的基本内容。故而,研究垃圾分类回收行为是解决我国当前严峻垃圾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在对垃圾分类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阐述了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研究中,垃圾分类方法的合理确定;社会心理学、博弈论、统计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综合运用策略研究;从社区与非社区两个方面对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层次结构与内在关系进行辨析;居住场所、工作场所、休闲场所之间垃圾分类回收的关联行为研究;场所尺度的空间行为差异、城市尺度的行为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产生机理与演化机制研究;基于条件价值评估的垃圾分类回收参与时间及费用承受能力研究等,及今后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
黄文胜;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文章初步介绍了低碳、低碳经济、低碳旅游的概念和内涵,依据台湾坪林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创建低碳旅游景区,推广低碳旅游理念,实践低碳旅游行为,为创建低碳城市打好基础。
公告栏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0